查看原文
其他

海洋学子(442)| 步履前行的道路——2017级硕士生杨晓璐

杨晓璐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 2021-09-26

【编者按】杨晓璐,2017级海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,海洋石油与矿产资源研究团队,导师万志峰副教授,曾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。


发表文章情况:


[1]杨晓璐,钟思玲,万志峰.泥底辟/泥火山流体热效应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影响[J].海洋地质前沿,2018,34(07):15-23.
[2]WAN Z, YANG X, ZHONG S, et al.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d Volcano: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Earth System[J]. Acta Geologica Sinica‐English Edition, 2019, 93(S2): 105-108.
[3]Zhang W, Liang J, Yang X, et al.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ud diapirs and gas chimney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gas hydrates: insights from the deep-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,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[J].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, 2018: 1-22.
转眼已度过了研究生的5/6,研究生的故事即将转瞬即逝,岁月如白驹过隙。回想在中大成长的点点滴滴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步履前行的道路。


1、主动学习,善于交流


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,我的生活状态和本科相比变化很大,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科研和项目上,这对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研一期间,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阅读文献之外,我还自学了Matlab、Geoframe、Geoeast等编程和地震地质解释等软件,为接下来的数学建模夯实基础。在此,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万志峰副教授!在导师的支持下,我参加了多场学术会议,通过参加学术会议,我了解了学科方向的前沿进展、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意义,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,养成了勤思考、多提问的习惯。总而言之,多向前辈们请教,多和导师交流,多与课题组的同门讨论,可以帮助自己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
2、百折不挠,突破瓶颈


研二期间,我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,通过参与科研及生产工作,实践及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。研二下学期,我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进行短期交流与学习。在美国学习的日子,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热传导相关书籍文献,用了一叠又一叠的草稿纸,仍推导不出流体渗漏通道及其周缘温度变化相关公式。国外导师一次次的鼓励与指点,让我从不言弃,最终得以突破瓶颈。现在回想这段每天赶早班校车到学校,傍晚再裹紧大衣从办公室到校车站等车的时光,可谓弥足珍贵。在回国前一天,我争分夺秒地想用脚丈量这座地质名校,参观了IODP实验室和图书馆等,毕竟留给我和这座校园相处的时间不多了。参与短期交流学习让我增长了见识,了解到了国外的科研学习状态,并且扩宽了视野。



3、乘风破浪,扬帆起航


研三开学,我搭乘南海所“实验1号”科考船进行海上地质考察。从一开始的站位选取,到箱式和重力柱取样,以及所有站位沉积物的描述及表格电子化,我都亲力亲为,海上作业能力得到提高。出海回来,我就着手准备工作的事情了。通过面试也有了一些感想和心得: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应聘者能力与职位需求匹配程度;应聘者是否灵活、合乎眼缘;应聘者是否能长期稳定在此工作;至于应聘者的兴趣爱好是否是加分项,这主要取决于面试官的兴趣爱好。灵活聪明且早做准备的同学往往会有好结果。

在象牙塔的最后一段时光,希望自己一方面可以勇往直前,披荆斩棘,另一方面常回头看看,弥补不足,未来可期。


图为作者



推荐阅读:海洋学子(441)| 为打赢疫情攻坚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——2019级本科生张宇
海洋学子(440)| 坚持就是胜利——2017级本科生黄薇
海洋学子(439)| 为防疫做出自己的贡献——2018级本科生张凌云


来源:2017级硕士生杨晓璐

编辑:张琳玲;初审:林奇琦

审核:汪帼英、韩墨香、林奇琦、李颖、刘亚婷、曾瑛

审核发布:廖喜扬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